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华经典资源库之《兰亭集序》

文字整理:闲云 古诗词文欣赏 2021-03-05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z01881v3qgq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兰亭集序

王羲之

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,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

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

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。或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虽趣舍万殊,静躁不同,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;及其所之既倦,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。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,犹不能不以之兴怀,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!古人云:“死生亦大矣。”岂不痛哉!

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契,未尝不临文嗟悼,不能喻之于怀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,悲夫!故列叙时人,录其所述,虽世殊事异,所以兴怀,其致一也。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。


大家好!我们下面一起来欣赏王羲之的名文《兰亭集序》。王羲之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,王羲之的这篇文章也可以说得上是家弦户诵(弦:弦歌,用琴瑟伴奏来诵诗歌。家家都不断歌诵。形容有功德的人,人人怀念。也形容诗文流传很广。出处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郭生》:“时叶、缪诸公稿;风雅绝丽;家弦而户诵之。”),这就是因为王羲之作为“书圣”,他的最好的行书作品就是这篇《兰亭集序》。王羲之,琅琊王(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,晋代四大盛门“王谢袁萧”之首(也有称“王谢桓庾”),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,素有“华夏首望”之誉称。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(今山东省临沂市),鼎盛于魏晋时期,史称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。南朝以后走向衰弱。《二十四史》中记载,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,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、王导、王羲之、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、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。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,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、举族迁居金陵。南渡之后,因对故乡思念的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,东晋元帝时,侨置南琅琊郡(今南京市栖霞区)。)。这个说起琅琊王来,我们今天有点陌生。姓王就姓王呗,还姓琅琊王,对了,从魏晋一直到南北朝,甚至说可以到中唐之前,是很讲究门第出身的。我姓李,我就说我姓李,没什么多大意思,我要说我是赵郡李(赵郡李氏,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著名大族。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,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。李牧是战国时名将,为赵国丞相,封武安君,始居赵郡柏人(今邢台隆尧),为赵郡李氏的始祖。是东汉以来山东望族,历经魏晋南北朝,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,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,各盛家风,世言高华,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,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。至唐代又有五姓七望之说。唐朝初年,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七宗五姓中,李姓占了两家,即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。李氏“出赵郡、陇西二望”。)、我是陇西李(陇西李氏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,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,封狄道侯;其孙李信为大将军,封陇西侯。其子孙“飞将军”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。魏晋时期,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,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。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,世为显著,门第高华,与赵郡李氏、清河崔氏、博陵崔氏、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、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,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。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。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,建立唐朝,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。),那你了不起。看出身,这就是那个时代,从六朝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文化特征、文化现象。而王羲之,琅琊王,我们说二十四孝图里面的王祥(王祥(184年,一作180年—268年4月30日),字休徵。琅邪临沂(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)人。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,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。王祥侍奉后母极孝,为二十四孝之一“卧冰求鲤”的主人翁,有“孝圣”之称。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,在曹魏,先后任县令、大司农、司空、太尉等职,封爵睢陵侯。西晋建立,拜太保,进封睢陵公。泰始四年(268年)去世,年八十五(一作八十九),谥号元。有《训子孙遗令》一文传世。)。王家因为读书、做官、出孝子,另外有文采,王家人就世世代代受尊重,好做官。所以,王羲之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。

这篇文章作于什么时候呢?作于东晋的穆宗皇帝,他的年号是永和,永和第九个年头,也就是公元353年,那么文章更具体点日期说是什么呢?是三月三。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,唐代杜甫写《丽人行》,在唐代还有这个风俗,什么?就是我们今天的踏青。可是踏青这个节日要追溯起来非常古老,可能追到史前。冬天人们在屋子里边住着、在城邑里边住着,一到了春天的时候,古人为了祈求生育,为了消除身上的所谓晦气,到河边去举行一些宗教仪式,这种风俗后来就逐渐逐渐变成了三月三。实际上它在古代只是三月份的第一个巳日——上巳之日。是一个古老的风俗,这个风俗一直演变,演变到今天就是我们春天出去踏青。

那么这一天,三月三这一天,干吗呢?王羲之约了谁?王羲之约了谢安,还有孙绰(孙绰(314—371),字兴公,东晋玄言诗人。中都(今山西平遥)人,后迁会稽(今浙江绍兴)。为廷尉卿,领著作。少以文才称,温、王、郄、庾诸君之薨,必须绰为碑文,然后刊石。尤工书法,张怀瓘书估列入第四等。卒年五十八。《晋书本传、法书要录》。曾任临海章安令,在任时写过著名的《天台山赋》。其善书博学,是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的诗人和书法家。),还有其他一些王谢子弟,一共四十一个人,这里边没有政府首脑,诸位,这就是东晋的特点。东晋的世家大族可以不买皇帝的账,所以当时有所谓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,“马”,司马,我们知道东晋的皇帝叫司马这个,司马那个;“王”,琅琊王,王导,是共天下的。所以他们这些子弟们,约了这些子弟都是有头有脸的,都是当时的华贵门第。在哪儿?在当时的绍兴,古称会稽,这个郡里边,也就是在兰亭。兰亭后边有山,这儿有王家的一块地,这边修了有亭子,干嘛?来饮酒,也就是踏青饮酒。古人饮酒不白饮酒,要做诗,这就是所谓“雅集”。雅集这个现象从文学史上说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。那个时代崇拜文学家,崇拜什么样的文学家?崇拜才思快。比如说点上一支蜡烛,点上一支香,说在这个香烧到哪个地方的时候,你必须要作出一首五言诗,这个五言诗要多少句,要押什么韵,还要转几次韵,还要写到什么,就是限时作文、限时赋诗。有些人为了表达自己才思快,干吗?敲小铜锣,一敲,嗒,那个尾音消失的时候一首诗做成了。所以我们那个时代崇拜的文学家是什么样的人呢?就是文不加点,七步成诗。所以这个是雅集,雅集的特点是什么?就是在喝酒的场合要迅速地做诗,而且作完了把这个诗拢一拢,要挑一个领袖式的人物,也就是这场集会的主宰性的人物,给这次雅集作一个序。


说起王羲之的才华,除了他委婉含蓄,遒美健秀的书法艺术,他在《兰亭集序》中展现的思想深度和文学造诣也令人叹服。生活在魏晋时期的王羲之,个性率直洒脱,清俊风流,颇具名士风度。东晋永和九年,王羲之和四十一个王谢弟子在会稽山中的聚会,是一场文人墨客的雅集,那么在这场雅集中到底发生了什么?王羲之又为何写出这样一篇序文呢?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《兰亭集序》。


这篇文字上来就开始写:“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”,这一年用我们的甲子计年方式是癸丑年。暮春时节,不是早春,早春太冷。暮春时节什么?在会稽山阴,也就是今天绍兴东南这座山上,叫兰渚山。干吗?修禊xì事也。也就是过三月三,这是个节日。那么这个时候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”。然后就写“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”。于是做成什么?“流觞曲水”,就是挖一些小河小沟,然后大家坐在小河的河道、小河沟的旁边,觞流到哪儿,流到谁那儿,谁就拿起杯来喝酒,可能还要做诗。说“列坐其次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”,“畅叙幽情”这个词后来变成大家一个固定语了。这儿突出环境的美,另外你看,“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”,大家注意这几个字,干吗?这是说这次活动是雅集,没有那么多长袍大袖、锣鼓这种东西,不讲排场、没有排场,强调清雅。尚清雅,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追求。

写了周边的环境以后,马上看天气。“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”,这是讲什么?讲气候好、天好。“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”。山好、水好、天气好,这是就什么?几个美好加到一起了,标出一个“乐”字来。乐极了,该生悲了。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一点这个“乐”字。

接着下边就是什么?就是议论了,写序不外如此。说:“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,或取诸怀抱,悟言一室之内;或因寄所托,放浪形骸之外。虽趣舍万殊,静躁不同,当其欣于所遇,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”。这就是说,人在世界中生活,所以这个时候看到此情此景,人难免思维就放开了,就说到了人生。

说人生有不同,“俯仰一世”什么意思?就是一俯一仰一辈子过去了,比那个白驹过隙慢不了多少,甚至比它更快。说有些人比较喜欢清雅、清幽的生活,“取诸怀抱”,就是把自己的怀抱抒发出来,在室内谈一谈。有些人把自己的内心的这种想法把它表现出来,通过放浪形骸、不守规矩这样一种做法。西晋放浪形骸的人就比较多,光膀子的;喝酒喝到大醉,跟猪在一块儿躺着;甚至见到美丽的女孩子躺到人身边,这样的人很多,放浪形骸。东晋以后趋雅了,所以这个话,他说到这,我们讲一讲的当时的风俗。人是不一样的,“趣”在这读取,就是指取舍不同,但是有一个特点,什么特点?就是当他兴头来了的时候,遇到这种光景的时候会很快乐,但是倏忽之间、顷刻之间,当这个情景过去了以后就变了。王羲之接着说:“情随事迁,感慨系之矣”,说遇到这种光景,我们放浪形骸,会高高兴兴,但是疏忽之间、片刻之间过去了,过去了我们情感就开始生感慨,发生变化。说“向之所欣,俯仰之间,已为陈迹”,刚才还高高兴兴地过着,但是当高高兴兴被某种情景所感染的时候,片刻之间就变什么?变成了陈迹,就过去时了。这个时候“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”,人生感慨,时过境迁,这个事情本身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,这就是“不能不以之兴怀”,就是要产生感慨,“兴怀”就是怀抱里边有诸多的感想。

接着来了一句:“况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!古人云:‘死生亦大矣。’岂不痛哉!”古人说死生这个事情很大呀,这是见于什么?见于《庄子》里面一句话,死生的事情是大事,说“岂不痛哉”。刚才是乐,现在这个痛就是悲,乐极生悲。在美好的环境下,大家那么多好朋友在相聚,此情此景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悲凉情绪——人生太短。这个情感抒发得是很自然的,一大批名士在一起,召集到一起很不容易,面对着这样的山、这样的水、这样的风、这样的阳光、这样的美酒。在这样一个情形下,想一想,没有几天我们就四散过去了,再想一想,没有几天我们就湮然物化了,当然迅速地乐极生悲,所以这篇文章就表现了一种士大夫王羲之特有的脆弱和敏感。


时间如白驹过隙,转瞬即逝。时过境迁,再美好的人、事、物都有其衰败和离去的一天。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,时间都如河流般匆匆逝去,留不住,回不去,其实虽然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,但对于生命本质的感受和体悟却是共通的。当我们从一段古老的文字中读到了共同的情感和永恒的真理,就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和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,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《兰亭集序》。


过去有一些史学家讲,说魏晋时期人情骚动,这种情感,这种乐极生悲的情感很容易,表明那个时代的脆弱和敏感。于是道教容易兴、佛教容易兴。人为了抗拒这个短暂的生命,所以总得什么?总得皈依点什么,以期长久,这个是我们读这篇文章它所显示出来的那个时代的一种风貌。你看那些士大夫们、名士们,要风得风,要雨得雨,实际上他们内心也是很柔弱、很脆弱的。

说“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契,未尝不临文嗟悼。不能喻之于怀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”这个话表明他因为人生苦短、人生的这种脆弱感,所以产生了一种对过去一种说法的不信,什么不信呢?就是他说我看过去人他们的文字里也有这种人生感慨,差不多,都是什么?都是感觉人生很短暂,俯仰之间,倏忽一世。因此他们一写文章就悲伤、就感慨这个事情,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,“喻之于怀”实际上就是完全释放,就是把它放掉、一切放下,没有这样的人。“死生亦大矣”,死生是我们每个人的大事情,所以没人能放得下。因此我知道了一个道理,就是有人说生死如一,这是道家的观点。道家庄子就有这样的说法,他强调我们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,我们死后还回归万物、回归本然。总而言之,王羲之因为这样一个美好的情境想到人生短暂,眷恋于生活,对死不能释怀,所以他对老庄的态度,尤其是对庄子的态度产生了怀疑,这也是这个地方一点有价值的东西。

接着,说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”呀!我们今天看过去的人,就像将来有人看我们一样。这句话有了格外的含义,人活一世,这代人活一世,你怎么做,后代子孙对你是有评价的。做人,我们还是给后人留下点美好印象好。所以“悲夫!故列叙时人,录其所述,虽世殊事异,所以兴怀,其致一也。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。”这实际上回到了什么?序。最后要回到这个序。我们是什么?我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当时有这么多人坐在这,他们各有所述,就是各自做了诗,看他们这些诗你也会得出我这个结论,什么结论?就是大家都会在美景中感慨人生苦短,我们今天在这伤悼、我们今天在这发这种愁,将来后来者在看这个文章的时候,一定会被我们这种情感所感动吧,或者他们会有同感吧?这个文章跟前边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”倒连起来了。   


这篇文章并不长,三百多字,这也是仓促之间、在片刻之间对客挥毫写出来的,实际上是把当时的真情实感写出来了,而且它反映了人生的一个基本状态,就是在优美的情境下我们总是感觉到人生是短暂的,而背后,当然背后是对死亡的这种忧虑。我们说具体点说、准确点说是什么?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眷恋之情。不是爱这个世界的人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,虽然它很敏锐、很脆弱,显示那个时代特有的特征,但是它又具有普遍的意味。

好,以上是我们对《兰亭集序》的介绍和欣赏,这篇文章我们就讲到这里,谢谢大家!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x0165o385lr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